当“开放麦”遇见“新大众大文艺”——小红书携手广电大会,将年轻人的数字客厅“搬”到了行业现场

当“开放麦”遇见“新大众大文艺”——小红书携手广电大会,将年轻人的数字客厅“搬”到了行业现场

10月28日,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京启幕。在众多专业论坛中,一场由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指导,小红书和东方卫视主办的“青年讨论场与新大众文艺创作”主题文艺沙龙格外引人注目。没有传统的嘉宾席与观众席,取而代之的是“开放麦”式的自由发言,将小红书的线上讨论生态“复刻”至线下,成为一场真正的当代新大众文艺式的对话。

沙龙以“开放麦”为形式,呼应了小红书平等、开放、即兴的社区基因。在这里,每个声音都被听见,每个观点都被尊重,正如小红书线上社区中那些真实的笔记、真诚的回复、热烈的讨论一样。

01 打破界限: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

沙龙由脱口秀演员庞博主持,开场即迎来“主题开放麦”环节。庞博表示,脱口秀就是讨论场,演员在台上表达某种观点,讲述某些故事,观众在台下,用笑或者不笑,给予演员们一种最即时也最真实的反馈。脱口秀就是新大众文艺作品的代表,那些被最多人喜欢的段子,都是大众情绪。所以大众,永远是脱口秀必需的一部分。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文峰指出,青年观众的参与正重塑内容评价体系,平台应积极倾听年轻声音。新大众文艺时代,内容创作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刘文峰提到,以前文艺创作像“灌溉系统”大众只是“接收终端”。但互联网等技术带来了平权,普通大众对文艺作品能够深度参与,这是新大众文艺最根本的转变。

小红书文娱业务负责人三千则从平台视角出发,分享了她对“青年观众”与“新大众文艺”的深刻洞察。三千透露了一组数据,小红书上每天有1亿人在消费文艺内容,其中有大量的“野生文艺评论家”。他们乐于点赞共鸣,为精彩视频叫个“好”,但他们又不止于沉默的观众:他们也是一群大胆开麦、真诚表达的笔记创作者,在这里八倍镜追剧,分享名场面、截图金句、拆解细糠、灵魂二创更重要的是, 在文艺作品中“见自己、见众生“。

02 剧集开放麦:创作在当下,爆剧不“预制”

在“创作在当下,爆剧不‘预制’”剧集圆桌环节,东西文娱管理合伙人曹虹担任主持,与嘉宾们一同讨论随着观众变化、爆款公式失灵,如何做好剧集的创作与宣发。她指出,小红书平台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互动场域。当社区用户和剧集创作者之间产生深度连接与碰撞时,不仅能帮助剧集宣发有效抵达观众,更会进一步激发创作者持续的创作灵感,从而形成一个不断自我滋养、正向循环的创作生态。

恒星引力海外业务负责人徐壮认为,在小红书上可以感受到跨区域、跨圈层的深度交流和共鸣,用户们不仅能够交流追剧体验,更可以在剧集的内容下做衍生内容,这些跨越了文化壁垒的二创内容,很好地体现了破圈共鸣的一个状态。

极客公园副主编郑玄也认为,这届观众已经不想再当观众了,过去作为一个观众,更多是为了休闲娱乐,如今则是寻找价值共鸣。尤其是小红书作为“听劝文化”的发源地,创作者们纷纷以“坦白局”的方式去真实分享,带着自己的情绪和特点,这样的氛围很容易建立用户跟创作者之间的信赖。

著名编剧袁子弹也对此有着共鸣,当她第一次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作品背后的点滴时,不少观众互动、点赞,热烈讨论作品的细节,这让袁子弹也产生了分享的冲动。这些真诚的互动,对创作者而言是超出预期的“被理解”,是真正的心有灵犀和双向奔赴。《欢乐颂》二创中她刷到了用户“超人不在家”的作品,更是惊觉观众不仅能懂作者,也能开掘完全想象不到的观剧新角度。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提到了另外的价值,她认为小红书是一个“增知平台”,以热播剧《生万物》为例,虽然农耕文化是题材的独特性,但最终能够发酵得好,背后其实是小红书上年轻观众对于知识的渴望。

上海尚世影业资深制作人张玲燕认为,小红书有非常多“高知”的观众,他们完全能读懂剧集创作者背后的心思,所以行业在做剧宣的时候,与其说要共振观众,不如说要做到成为观众的观众,往后退一点,不要自以为是,才可能达到真正的共振。

03 综艺开放麦:当综艺不再“演”,而是跟观众“玩”

“当综艺不再‘演’,而是跟观众‘玩’ ”综艺圆桌环节则由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周逵主持。他指出,当代综艺的观看模式已从“舞台秀”转向“参与式游戏”,尽管节目尚未播出,观众已通过小红书等平台“猜概念、扒repo、看路透”,以“玩家”身份提前介入剧情;播出后更通过二创、梗解读、线下打卡等方式深度参与,甚至在播出后持续延展嘉宾关系与价值认同。周逵强调,这种从“观看”到“参与”的转变,正是当下内容与观众建立深度连接的关键。

哇唧唧哇联合创始人马昊揭示了与年轻观众共鸣的秘诀。她指出,当代综艺用户已将节目主角视为“家人”。因此,团队会深度参考小红书上的讨论,围绕这些“家人”的相关议题设置话题,从而与用户建立深层的情感连接与归属感。

湖南卫视节目制片人李超表示,小红书平台独特的生态为《花儿与少年》构建了“第二现场”。从艺人主动查询攻略到外国地陪持续分享幕后,这些真实互动不仅打破了“播出即终点”的惯例,更延伸了节目的叙事空间,构建了一个更真实、更具延续性的内容架构。

腾讯视频节目营销中心总监罗雪萍则聚焦节目的长效生命力:素人在小红书社区就像“长出来”的人一样,拥有无限潜力,其强大的“讨论场”售后能力也会决定节目价值观表达,为IP后续长效运营蓄能,同时也提供了多种商业变现可能性。

脱口秀演员庞博则对“真实”有着共鸣,他提到,以前创作内容期待的是十个人里有七八个都听说过,但随着社交平台以及技术的发展,目标或许变成一百个人里有三四个观众,但链接却更加紧密。当脱口秀演员在台上交出最真实的观点、感受与人生故事时,当我们用最真实的角色和观众交流时,我们更容易找到能深度共鸣的那一小撮人。

04 青年讨论场,文艺新土壤

整场沙龙不仅是行业对话,更是小红书作为“新大众文艺基础设施”的一次生动展示。在这里,观众不再是内容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主动参与者、解读者甚至共创者。从剧集的深度解析到综艺的实时互动,从线上讨论到线下打卡,小红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艺内容生态链。

正如沙龙所呈现的,新大众文艺的本质,是文艺权力向大众的回归。当话语权被开放,创作成为共创,内容的价值便在每一次真诚的互动中悄然生长。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平等、开放、鼓励表达的场域,恰好成为了这个时代文艺焕新的土壤,让那些发自普通用户的真实声音,得以汇聚成推动行业前行的最持久的风潮。

或许,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文艺时代,不在于产出了多少宏大作品,而在于它为多少普通人提供了参与叙事、表达自我的可能。这场沙龙结束了,但属于“新大众文艺”的青春对话,才刚刚开始。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主题颜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粉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 2025 www.38ks.cc  E-Mail:  

观看记录